中南大学考研辅导班:中南大学2020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中西哲学史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难度是在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化。其目的是选拔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专业人才,测试学生在进入哲学博士学习之前是否掌握了硕士阶段所应该掌握的中西哲学史基础知识,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最基本的中西哲学知识和理论素养,有利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培养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方面择优录取,并培养出具有中西哲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哲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II.考查目标
中西哲学史科目对博士生的考察目标为:考查考生能否系统地掌握中西方各个时期主要的哲学学派和主要哲学问题,是否了解重要哲学家所提出的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及其在哲学史上的传承和地位、价值,是否能对这些理论和中西哲学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评价,是否对中西哲学的特点有较深入的体认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史 约50 %
古希腊至近代的西方哲学史 约50 %
Ⅳ.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 40分 (4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 60分 (2小题,每小题30分)
Ⅴ.考查内容
一、中国哲学部分
(一)先秦哲学
1、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仁的学说、中庸之道、孔子对“天命”和鬼神的态度。
2、墨子的哲学思想。“兼爱”、“尚贤”“、尚同”等思想、墨子“兼爱”与孔子“仁”的异同、墨子的功利主义观点、墨子的“三表”或“三法”。
3、《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道”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局限。
4、孟子的哲学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5、庄子的哲学思想。相对主义及其思想表现、庄子相对主义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6、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等思想。
7、荀子的哲学思想。“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化性起伪”的人道观、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之异同、“解蔽”的思想方法。
8、韩非的哲学思想。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世界异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念;反对“前识”、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二)汉代魏晋哲学
1、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背景。
2、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
3、王充的哲学思想。“疾虚妄”的批判精神;“自然之道,非或为之”的唯物主义天道观;王充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4、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
5、王弼的哲学思想。王弼“以无为本”、郭象“万物独化”的基本命题及其在理论意义。
6、裴頠《崇有论》的基本观点。
7、范缜的哲学思想。范缜的反佛斗争;《神灭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三)隋唐哲学
1、隋唐时期哲学发展的趋势——儒、道、释日趋合流,哲学论争的中心——“空有”“心物(性相)”之辩。
2、禅宗“顿悟”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
3、韩愈的“道统”说。
4、柳宗元和刘禹锡对“力命”之争的总结。
(四)宋明理学
1、理学产生的背景、宋明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
2、周敦颐的“太极说”。
3、张载的哲学思想。“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一理论、“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
4、王安石“五行”“皆各有耦”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5、二程和朱熹的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朱熹对“理”的涵义的规定及“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人性学说。
6、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陆九渊哲学的基本命题——“心即理”、王守仁的“良知”本体说、“知行合一”说。
(五)清代实学
1、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对“理气(道器)”之辩的总结,“理在气中”、“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动静”之辩的总结;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关于“能”“所”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行可兼知”的理论;“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2、颜元重“习行”、“践履”唯物主义认识论。
3、戴震对理学的批制及其对“心知”的考察。
二、西方哲学部分
(一)古希腊哲学
1.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古希腊哲学的一般特点和主要问题。
2.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当时自然哲学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及其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倾向。
3.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中普罗泰戈拉的思想,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问题及其遗产,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4.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他在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实践科学等方面的思想。
5,晚期希腊各派哲学中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的哲学思想。
(二)中世纪哲学
1.中世纪哲学产生和演化的背景、脉络和所讨论的理性与信仰、共相与殊相、唯实论与论名论等主要哲学问题。
2.教父哲学中主要代表人物如德尔图良、奥古斯汀等人的主要思想、倾向和对问题的论证。
3.早期经院哲学代表人物如爱留根纳、安瑟尔谟等人的哲学观点及其特征。
4.经院哲学繁荣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观点及其论证。
5.经院哲学解体时期的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等人的基本思想。
(三)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哲学复兴倾向、宗教改革运动、自然科学革命和自然哲学思想。
2.人文主义思潮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如但丁、彼特拉克、莎士比亚、马基雅维利的思想。
3.哲学复兴中库萨的尼古拉的哲学思想和蒙台涅的怀疑主义。
4.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和局限性。
5.科学革命和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如达·芬奇、哥白尼、特勒肖和布鲁诺等人的思想及其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的地位。
(四)16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
1.近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哲学主题和一般特点。
2.17世纪前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认识论、科学归纳法等方面的贡献;熟悉霍布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哲学、公民哲学、无神论和宗教观方面的主要思想。
3.17世纪法国哲学代表人物笛卡儿的唯理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物理学思想,熟悉伽桑狄哲学的特点和与笛卡儿哲学的不同。
4.17世纪荷兰哲学的代表——斯宾诺莎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实体学说、认识学说和伦理政治学说。
5.17世纪下半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洛克的主要哲学思想,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他的观念学说、知识学说、社会国家学说。
6.17-18世纪德国哲学代表人物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唯理论。
7.17世纪上半期英国哲学代表人物巴克莱的唯心论及其论证,休谟的怀疑论和知识论。
(五)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1.启蒙哲学的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政治意义、主要哲学成就和自然科学基础;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启蒙主义者孟德斯鸠的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批判、关于法的理论、政体的权力分立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伏尔泰的自然神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社会政治思想;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学说、民主共和国的理想。
3.唯物主义者拉美特里的无神论思想、对唯心论的批判、对自然和人的机械唯物主义解释、唯物主义的经验论;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幸福论、环境论;狄德罗的自然观、运动发展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和美学思想;霍尔巴赫的物质和运动学说、因果-必然学说、身体和心灵学说、认识论思想。
(六)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1.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意义、地位和主要精神。
2.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其形成的主要动因及其特征,重点把握其认识论思想,掌握其道德哲学思想。
3.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和社会伦理思想;谢林的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4.黑格尔哲学体系形成的动因、任务和特征,《精神现象学》的基本思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辩证法精神。黑格尔哲学体系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整个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费尔巴哈的早期哲学思想,人本哲学、自然学说和宗教学说,他的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