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博士研究生考生:
根据学校及上级部门统一部署,我校延后了2020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及材料提交时间,具体时间及博士研究生初试、复试安排请耐心等待我校官方通知。我们会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在确保考生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招生考试时间与形式。为了方便更多考生了解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导师信息,现将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概览介绍如下,欢迎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
西北政法大学官网:
https://www.nwupl.edu.cn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https://grs.nwupl.edu.cn
2012年,我校实施教育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2020年继续招收和培养“服务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是全国法学学科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本项目基于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特殊需求,以及西北地区政法队伍中相关专家缺乏、智力支撑不足的状况,为用法治方式维护西北地区的长久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研究和解决西北地区稳定发展与国家安全存在的重大现实法律问题,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知识交叉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
本项目设立“西北地区反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宗教法律问题研究”“西北地区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法律问题研究”“文化安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法治问题研究”六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
//
西北地区反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
//
以刑事法学科为主体,强化与民族学、宗教学、国际政治学、公安学的交叉融合,依托全国首创的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和国家“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反恐怖主义研究院(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等平台,针对西北地区“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区域治理和执法环境特殊的现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围绕反恐及反恐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探索学校与反恐一线政法机关的联合培养新模式,力求应用型法学博士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了贯通本硕博各层次的反恐法律人才培养体系。
导师简介
王政勋
王政勋,(1967-),陕西省洋县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反恐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刑法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西北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从事刑法解释、犯罪论体系、反恐怖主义法等领域的研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西北政法大学首批“长安学者”。主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刑事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刑法的语言论分析》《反恐刑法的价值抉择与规范构造》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 合著20余部。兼任陕西省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会长等。
冯卫国
冯卫国,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反恐刑事政策、刑事执行法学。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法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法委及新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等机关专家咨询委员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司法部等项目多项。论文论著曾获全国优秀刑法论著一等奖、陕西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代表作有:《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反恐怖与去极端化前沿问题探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
郭永辉
郭永辉,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甘肃政法大学、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新疆法学会法理学学会会长。曾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新疆法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恐怖主义犯罪、反恐理论与实践、新疆社会治理研究等。曾主持、参与《中华文化认同与新疆长治久安》《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一反两讲”活动研究》《<监察法>关于监察主体的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法治保障若干问题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特殊作用实践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曾参与新疆多部法律法规的起草及审核工作。出版专著《来自西部一线的报告》《守边人的思考》等。
舒洪水
舒洪水,1972年生,江西余干人,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副院长,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反恐法学研究会会长等。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法治战略研究部研究员,新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智库领衔专家,新疆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2011年4月当选为第3届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国家安全法学、恐怖主义犯罪与反恐法。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刑法与反恐法视域中的社会危险性研究》《风险社会下刑法介入早期化研究》及省部级课题等17项,副主编《中国反恐怖主义法教程》等教材3部,参编贾宇教授主编的教育部“马工程”教材《刑法学》,先后出版《危险犯研究》(专著)和《死刑适用的原理与实务》《食品安全犯罪的罪与罚》《食品安全有奖举报举报制度研究》等著作16部,在《中国法学》《法学家》等学术刊物、报章发表专业论文90余篇。
张金平
张金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研究院院长、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专著有《中东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当代恐怖主义与反恐怖策略》;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策略》《社会结构的内外张力与阿拉伯之春的发生演变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当前主要关注的议题有:一带一路沿线恐怖活动及其组织;当代世界反恐怖策略;去极端化工作;当代恐怖主义的转折问题。
朴宗根
朴宗根,教授,博士,2001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韩国韩南大学,获博士学位(民商法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刑法、比较民法学,反恐法等。代表作有:《正犯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韩国民事执行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此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
方向二
//
西北地区民族宗教法律问题研究
//
以法学理论、法律史学科为主体,融合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民族宗教研究院、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和“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等机构,针对西北地区民族宗教关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边疆治理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导师简介
王健
王健,男,汉族,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7),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6)、法学博士(1999),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999-2001)。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法律史、法律思想史、法学教育、边疆治理与法制等。代表作有《西方法学邂逅中国传统》(2019)、《以法为教》(2018)、《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之路》(2015)、《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2001)、《西法东渐》(2001)、《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2001)。
穆兴天
穆兴天,男,藏族,1960年9月生于青海省贵德县,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于1983年、198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民族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和国家安全学院院长、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民族法学科首席专家,兼任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民族问题与民族法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年来,先后为新疆、陕西、江苏、海南、青海等省市政法干警举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讲座、报告30余场。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学、民族法学。代表作有《藏区稳定与发展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藏区习惯法的生存困境与自治权利保障》(《人权论衡特刊》2016年特刊第1期)、《建立健全应对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预警预案问题研究》(《青藏高原论坛》2013年第1期)、《“活法”密码——藏族习惯法“董嘉哇”制度生命力探究》(《民间法》总第13卷,2013)、《被误解的文化传统——论藏族“赔命价”的内涵》(《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6期)、《藏区习惯法“回潮”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
李其瑞
李其瑞,男,汉族,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主编,兼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族问题与民族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台港澳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人民政府参事、甘肃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法治文化理论、法学研究方法等。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70年》(2019)、《法学研究与方法论》(2005)。
闫晓君
闫晓君,男,汉族,理学博士(西北大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文献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法律文献、传统律学。代表作有《陕派律学家事迹纪年考证》(法律出版社,2019)、《秦汉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出土文献与古代司法检验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古代保密法:漏泄与间谍》(《法学》2017年第2期)、《张家山汉简“告律”考论》(《法学研究》2007年第6期)、《秦汉盗罪及其立法沿革》(《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秦汉时期的法医检验》(《国学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两汉故事论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常安
常安,男,汉族,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入选校“长安学者”特聘岗位,国家民委联系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与国家建构、边疆民族法律问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3项,获国家民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获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陕西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陕西省普通高校人文杰出英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代表作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社会主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开放时代》2020年第1期)、《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学术月刊》2019年第9期)、《西藏民主改革:现代政治秩序建构及法理解读》(《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方向三
//
西北地区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
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学科为主体,依托陕西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着重对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兵团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等法律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教学与研究。
导师简介
强力
强力,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研究方向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代表作《金融法》(法律出版社),为“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论文有《我国金融秩序的法律保障》《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系统思考》《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研究》《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的法律架构及问题与对策》等。主要学术与社会兼职有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
韩松
韩松,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二级法学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副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民商法学科首席专家,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律科学》主编,西北政法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三农问题咨询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法律咨询专家,陕西省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代表性科研成果有:论文:《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配置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专著《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权及其实现的企业形式》,法律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物权法所有权编》(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材:《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物权法》(主编),法律出版社,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合同法》(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等。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青年项目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二届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项;获得第二届、第四届中国法学会法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两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得钱端升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入选西北政法大学首批长安学者,先后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
王周户
王周户,教授,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基地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政府研究方阵理事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监察法、新疆建设兵团法治化。代表作有《实现行政决策程序的法治化》(《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刊全文转载,人民出版社《依法治国大家谈》全文收集),《国家赔偿范围析》(《法律科学》199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3期摘录),《行政许可与政事分开》(《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论行政处罚的适用条件及其与刑罚的适用关系》(《法律科学》2011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行政复议的功能应当是解决行政纠纷》(《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第 9 期),《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立法参与模式与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7期),《论法治政府的“软”“硬”指标体系》(《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4期)。
李少伟
李少伟,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私法文化与法典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私法文化、民商法基础理论、债与合同法理论。代表作有:《现代民法文化与中国民法法典化》(法律出版社2016年)、《私法文化:价值诉求与制度构造》(法律出版社2009年)、《权利的人本主义解释》(《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私法文化:一种文化语境下的私法研究 》(《政法论丛》 2016年02期)。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7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奖3项,其他科研和教学奖10项。
李永宁
李永宁,男,1963年生,西安市长安区人,工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法学科带头人,环境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法官学院广西分院、海南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陕西省政法委咨询专家,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律咨询专家,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法律咨询专家。兼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西部开发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生态学会副会长。
郭富青
郭富青,教授,法学博士,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商法学领域的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有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3篇被收入《中国商法精粹》,出版著作12部。代表作有:《论公司要约收购与反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论文);《从股东绝对主权主义到相对主义公司治理的困境及出路》(论文);《公司权利与权利二元配置论》(专著);《商法技术品格论》(专著)。2017年荣登“中国法学一级学科300位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孙昊亮
孙昊亮,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导师组组长。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法学会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研究会会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近5年来,出版专著1部,在《法学研究》《法律科学》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论文获得“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主持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各1项、教学成果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材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
姬亚平
姬亚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行政法学院院长,陕西省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人民政府等单位法律顾问,陕西省第五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党内法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代表作《质疑公务员法八大问题》(《法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行政决策程序中公共参与研究》(《浙江学刊》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行政法》全文转摘)、《行政证据制度建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
张翔
张翔,教授,法学博士,民商法学院院长,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副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权法、物权法。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海洋的“公物”属性与海域用益物权的制度构建》(《法律科学》2012年第1期);《论家庭身份的私法人格底蕴及其历史演变》(《法律科学》2011年第1期)。专著3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与司法部基金项目各1项。
马宁
马宁,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保险法学、破产法学。代表作有:《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批判》(《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保险格式条款内容控制的规范体系》(《中外法学》2015年第5期,该文获中国保险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保险法因果关系论》(《中外法学》2013年第4期);《论保险人代位追偿权与被保险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冲突》(《法学家》2013年第2期)。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教育部A类期刊6篇;中国法学会重要法学核心期刊(CLSCI)10篇;法学类CSSCI期刊12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方向四
//
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法律问题研究
//
以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为主体,依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学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法学会授牌实体性研究机构“中国—亚欧法律研究中心暨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和“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中的政策和法律问题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导师简介
王瀚
王瀚,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后,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带头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方向四负责人、国际法学硕士生导师组组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为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兼任最高人民法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批涉外商事海事审判专家库专家,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宣部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新加坡律政部China Ready法律合作项目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多项咨政建议先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驻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陕西省贸促会等部门采纳。研究领域:比较国际私法、国际航空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投资法。代表作:《国际航空运输责任法研究》(专著)、《论国际商事仲裁之非当地化理论》(论文)、《国际私法之程序法比较研究》(专著)等。
刘亚军
刘亚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成员。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国际法学会秘书长、西安市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西安市法学会自贸区仲裁研究会会长、西安市人民政府立法顾问、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同时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代表性成果有:《中国反倾销产业保护效果的法经济学分析》(独著)、《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及其法律管制》(论文)、《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分析》(英文论文)。
王秀梅
王秀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国际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公法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第四届“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陕西省国际法学会理事,西北政法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中国项目之间的人权项目协调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条约法、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法。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在《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政法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作:《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专著)、《国际宪政思潮演进及国际法宪法化趋势》(论文)、《全球法律多元化视角下的全球法:特征、界分及应对》(论文)。
方向五
//
文化安全研究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化学、法学、政治学、知识社会学诸学科为主体,依托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与价值研究院”等平台,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针对国家和西北地区意识形态安全、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生活方式安全,开展文化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导师简介
赵馥洁
赵馥洁,二级教授,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华传统文化教研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学术顾问等职。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等荣誉称号。长期在高校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是著名的价值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专家,主要学术贡献是开拓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和演变历史,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教育部重点项目《爱国主义史论》等,出版著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爱国主义史论》《关学精神论》等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荣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和文化安全。
刘进田
刘进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首席专家,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模范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司法部先进教师,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原副主席,陕西省社科联常委,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西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辩证唯物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安市雁塔区政协常委,《西北人文科学评论》主编,《陕西九三》主编,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福建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人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委讲师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代表作有:《文化哲学导论》《人本价值与公共秩序》《心灵的寻索》《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法律文化导论》《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谭嗣同箴言录》。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
漆思
漆思,男,汉族,1972年8月生于甘肃会宁。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学士,吉林大学社会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导师团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终南文化书院院长、人文社科学部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委宣传部时事评论专家、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常委、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曾获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五四青年奖章。
主要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发表6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转载10多篇论文。出版《中国共识》《现代性的命运》《哲学与生活世界》《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力量》《老年生命哲学》《中国梦大学生读本》等著作,创办《终南学刊》,主编《文化中国论丛》与《中华文化传承学术丛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参加世界哲学大会、世界社会学大会,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哲学节、中国思想理论创新论坛、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坛。
张爱军
张爱军,二级教授,1985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班,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87-2016在辽宁师范大学工作。2001年破格评为教授,2010年评为辽宁省三级教授,2013年评为辽宁师范大学二级教授,2016年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入选陕西省“*计划”创新人才项目,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二级教授,2017年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学者。2017年评为西北政法大学文化安全方向博士生导师。2017年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网络政治重点研究基地首席教授。2019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一级学科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8BZZ017,2018年立项)、微博政治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3BZZ070,该项目2018年已结项)。出版著作17余部。代表性著作有《权力制约的多维视域》。发表论文200多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青年研究》《探索与争鸣》《学习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学术界》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张师伟
张师伟,教授,博士,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陕西省政治学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者,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治学一级学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担任现职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要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40多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专著2部,参编教材两部。任现职以来代表作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部逻辑》(《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进程》(《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4期);《思想资源与观念误导——中国现代民主思想形成中的民本观念》(《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0期);《现代新儒家的诞生——传统儒学现代转换的政治条件与结果》(《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4期);《党内民主与政治生态:民主党派党建的薄弱环节及建设工作抓手》(《理论探讨》2016年第6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法治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4期);《中国乡村社会多元治理的民主协商逻辑及其法律建构》(《法学杂志》2018年第6期);《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百年回眸与学术省思——本土政治理论的概念检视与话语梳理》(《人文杂志》2019年第2期)。
李明
李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研究院、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先后于西北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习中国哲学。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儒学、现当代中国哲学及文化安全研究。近10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承担并完成“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子项目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文集1部,合编教材1部;在《中国哲学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立获得省、市、厅级科研成果奖4项,参与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项;并先后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和首届“长安青年学者”支持计划。代表作有专著《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人民出版社);论文《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中国哲学史》)。兼任陕西孔子学会副会长。
方向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法治问题研究
//
本方向属于2019年度新设的博士招生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学理论素养,具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分析和阐释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边疆治理中的法学理论、法治实践问题能力,能够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高层次法治工作人才。
导师简介
杨宗科
杨宗科,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主要从事法治理论、立法理论、法学教育、国家安全法治及公安法学等研究;曾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九项,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1项,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十余部,曾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汪世荣
汪世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院长、法律史学科首席专家;首届长安学者、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八、第九届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法学会唐律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知名的“枫桥经验”研究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法、司法研究、法律诊所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判词研究》(1997)、《判例与法律发展》(2006)、《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1937-1949》(2010)、《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2012)、《陕甘宁边区检察制度史》(2015)、《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研究》(2017)等。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1项。
杨建军
杨建军,教授,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委法律专家库(省委党内法规专家库)成员,荣获陕西省第四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方法与司法理论、党内法规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法律事实的解释》(2007);《裁判的经验与方法》(2010);《司法能动主义与中国司法发展》(2015)。在《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褚宸舸
褚宸舸,教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长安青年学者。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陕西省青联常委,西安市法学会禁毒法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宪法学、禁毒法学、基层社会治理法学、青少年法学。代表独著专著《中国禁毒法治论》《吸毒管控法治论》,合著专著《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实证研究》《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青少年权益保障实证研究》。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法学杂志》《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司法部课题各1项。
陈玺
陈玺,教授,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西北政法大学、新疆大学双聘博士生导师。第五届陕西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兼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陕西省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法学会唐律研究会秘书长。在《法学家》《法学》《法律科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学术月刊》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2010、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等项目。成果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第七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获得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中国历史学最高奖)陕西省第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西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励20余项。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