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有人考研付出了巨大努力,还是成为炮灰?去年,考研人数突破了290万人。其中,有差不多200万人沦为陪跑。而MBA、MPAcc等专业,作为热门TOP5,竞争更是惨烈。沦为炮灰,因为不够努力吗?不,或许是因为有30%的考研人,做得更好!
成功录取,一定因为他们更刻苦吗?也不,或许是有人更懂得利用规则,被学校提前录取!
2019年考研刚刚结束,今年的报名人数将近280万人,而录取人数预计只有70万人,各大高校面对如此庞大的生源,复试环节自然较往年都加大了难度。这意味着有200多万考生成了炮灰。考研人数如此居高不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坚持?
1.如此疯狂考研为哪般?
随着近些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连续好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把目光放在了考研上。
在如此庞大的考研大军中,除去一些有“学术情结”、或是专业发展受限不得不考研的人,绝大多数的考生都是因为本科期间对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导致毕业的时候无所适从,只能盲目随大流考研,其中还有很多人考研不过是为了逃避就业。如此一来,才导致考研人数年年的飙升。
2. 如何确定是否考研?
其实就目前来讲,很多专业不需要考研就能找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如:建筑学、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偏技术型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往往对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加之平时散漫,不注意学习专业知识,导致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
所以说,如果你就读的专业本身就业率很高,而你自己又没有学术“学术情结”,与其考研不如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定位,提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顺利就业。与此相比,一些不得不考研的专业就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平时打好学术基础,确立好自己的方向,争取考研“一战成名”,避免沦为“炮灰”。
3. 如何避免沦为“炮灰”?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既然决定了要考研,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自己理想的院校努力。
这要求我们要在备考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很多人非名校不考,非“985”、“211”不上,心中想着考不上大不了调剂,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要知道名校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不是简单的考高分就一定能上。即使是调剂的话,就今年来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生源庞大,很多普通院校也是人满为患,复试难度也越来越。
总之,只要自己专业知识扎实,有一技之长,本科毕业就能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考研并非唯一出路。但是,一旦确定了要考研,就应该找准方向,刻苦学习。读研期间也要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否则,毕业依然等于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