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出版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和文化产业团体的实际需求,在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毕业生应该能够独立承担民间文学的教学、科研任务和其他相关的专门业务。毕业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进行电脑和有关仪器设备的操作。
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以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对中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对民间文学的不同体裁进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史,主要研究中国各类民间文学历史文献,并对这些民间文学史料进行理论的探索和阐述,对中国民间文学史料被编纂和被运用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
二、专业课参考书(新祥旭老师整理)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袁世硕《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三、专业课经验
我专业课的复习从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考试前那一天。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我每天也做了时间表和阶段时间表。比如说,早上6点半到7点背知识 点,7点到8点读讲义,8点半到11点半练习模拟题,12点半到 3点半背真题, 4点半到7点半学答题技巧,剩下的时间背真题。我从未回寝室睡过午觉,最多趴在桌子上会睡不超过半个小时。
对于(619)民俗学概论,我个人的建议是至少先通读课本一遍,然后理清大致的脉络,比如:1.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 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2.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 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 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3.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然后读也好背也好,熟悉课本内容,进而把握大块知识点(比如可以读解释 或者大题的点),课本上相对于专业知识来说还是很规整的,知识点都很清晰,只要你能花时间给他们整理出来,还是很一目了然的。而且由于这本书鲜明的指导性,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自己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或者想象一下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有助于将内容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加深印象。我复习专业课的方法是看书总结可以出大题的地方,结合资料,做笔记,有些重点是需要重点去记的。当时新祥旭的学姐给我的资料上有很多总结好的题和答案,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节省了不少力气。笔记做好之后,后期就直接背诵笔记就好了。考的也比较基础,而且命题较为集中,少部分是重点,比如今年三道大题,就涉及了之前的题型。模拟题我用的是研教新版练习题,它的特点是知识点很详细,题型体系完善,例题针对性强。但是这本书差不多是市面上难度最大的专业课测试题了,体系繁杂需要深入理解,所以不建议基础差的同学入手。
四、复试建议
这几年有个趋势是复试越来越重要,初试尽可能地高,但越来越多复试过线的抢了初试高分的位置情况。复试面很广,但总的而言就专业课+专业英语+英语口语。在大三这一年一定要多听听英语,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听,争取把口语练好点,对复试帮助挺大。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有英语自我介绍加英语问答的。在面试时穿着得体、谈吐大方很加分,有些老师没有太看重专业问题,更看重综合能力。毕竟研究生进去是要跟着老师做项目的。如果你是跨专业考一定要熟悉本专业的专业课,至少有哪些要很熟悉说出来。最后一点就是要诚恳,老师问的问题实在不知道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并表示自己愿意学习的意向就行,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老师们一听就能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