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预约报名

2016考研政治混淆点辨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新祥旭考研】 / 2015-12-05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内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属人性。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第二,社会性。它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第三,客观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是由客观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不断地从一种水平发展到另一种水平,由此而呈现出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page]

  29.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B.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 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家的本质。

  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表面上看,国家似乎是整个社会的代表,但实际上它决不是也不可能是超乎各阶级之上调和各阶级利益的力量,而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其他阶级施行压迫的工具。国家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这是最能体现国家性质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由于其阶级偏见和历史的局限性,总是以各种方式歪曲国家的本质,散布超阶级的国家观。只有马克思主义把国家同阶级、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才正确地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实质及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也必然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为彻底消灭阶级而建立的崭新类型的国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和阶级差别的逐渐消灭,国家的镇压职能以及各种相应的政治职能就会逐渐失去作用,在将来的共产主义阶段,国家将为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所代替。

  题中的观点显然没有意识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

  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要理解社会存在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关键是要把握实践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存在范畴的主要内容;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要以自然界为对象,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即人化自然以及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即生产力,都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但是其中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则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它们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5. 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口决定论的观点辨析。

  人口决定论是主张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大批工人纷纷失业,出现了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18世纪早期法国学者杜尔阁首先提出人口多于财富,人口增长永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的观点,将人口增长看作妨碍社会进步,给人自身带来贫困和灾难的主要因素。18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马尔萨斯进一步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相对过剩的现象绝对化,臆造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人口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生活资料增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并把这种规律说成是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这个规律。美帝国主义也曾把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以此为他们在中国的失败寻找理由。在当代,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继续宣传人口决定论,把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说成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过多的结果,以此为他们的侵略和掠夺进行辩护。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注意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所谓“永恒的规律”则是纯粹的虚构。这个理论为资本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具有消极一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11.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唯物主义关于科学与生产之间关系的论断是认为生产决定科学,科学亦决定生产。从科学的产生和科学的发展看,是生产决定科学;从科学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看,科学又决定生产。人类生产活动一开始就孕育着科学,生产越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产领域的扩大和深化决定了科学的逐渐分化。从这一意义上说,生产决定科学。在现代,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和职业,许多科学成果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来源于生产,而是首先来自科学实验,然后再应用于生产;科学对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D选项是错误的),科学中的某些领域,某些科学的研究已大大超出了现实生产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和方向,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日益加快,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这一点上看,科学又决定生产。

  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是指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而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硬件”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就包含着科学的成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page]

  17.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使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决不会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它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因此,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18. 社会有机体异于并优于生物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A. 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B. 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间接形成

  C. 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 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它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9.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具有阶级性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

  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观念、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经济主张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它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自然科学,直接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同于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评价与知识、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在社会意识领域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