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提示:本试题仅供参考,真题原题请联系研究生院。
一、考试科目题型与分值
本试卷满分一百五十分,考试时长一百八十分钟,题型及分值分布如下:
- 名词解释(共六道题,每题五分,总计三十分)
- 简答题(共四道题,每题十五分,总计六十分)
- 论述题(共两道题,每题三十分,总计六十分)
二、2025 年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共三十分)
- 孔子的 “仁”
- 柏拉图的 “理念论”
- 王阳明的 “致良知”
- 康德的 “先天综合判断”
- 朱熹的 “格物致知”
- 黑格尔的 “辩证法”
(二)简答题(每题十五分,共六十分)
- 简述老子 “无为而治” 的政治思想内涵。
- 简述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的主要内容。
- 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认识论上的差异。
- 简述海德格尔 “此在” 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三十分,共六十分)
- 结合具体哲学思想,论述中国古代哲学中 “天人合一” 观念的发展脉络与当代价值。
- 论述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 “主体性” 思想演变,并分析其对现代哲学的影响。
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 孔子的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 的基本内涵是 “爱人”,主张通过 “克己复礼” 实现,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是个人修身与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五分)。
- 柏拉图的 “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存在 “理念世界” 与 “可感世界”,理念是永恒、真实的本质,可感事物是理念的摹本,知识即对理念的回忆,为西方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五分)。
- 王阳明的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认为 “良知” 是人心固有的道德本体,“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省,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实现道德实践与本心的统一(五分)。
- 康德的 “先天综合判断”:康德为解决 “知识如何可能” 提出的概念,指既具有先天必然性(不依赖经验),又能增加新知识(综合)的判断,如数学、自然科学命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五分)。
- 朱熹的 “格物致知”:朱熹理学的认识论,“格物” 即探究事物的理,“致知” 即获得对理的认识,主张通过穷究事物之理,积累知识,最终贯通天理,实现道德觉悟(五分)。
- 黑格尔的 “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方法,指通过 “正题 — 反题 — 合题” 的矛盾运动,实现概念、事物的发展,认为辩证法是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五分)。
(二)简答题
- 老子 “无为而治” 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反对统治者过度干预,主张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五分)。具体内涵包括: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妄为;减少赋税与苛政,让百姓自然发展;反对战争与奢华,保持社会质朴(五分)。其目的是实现 “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强调统治者需克制欲望,以民为本(五分)。
- 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解释事物存在与变化的理论,包括质料因(事物构成的材料)、形式因(事物的本质与结构)、动力因(事物运动的原因)、目的因(事物存在的目的)(七分)。例如 “桌子”,木材是质料因,桌子的形状是形式因,木工的制作是动力因,供人使用是目的因(五分)。四因相互关联,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常统一,构成事物的本质(三分)。
-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认识论差异:程朱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认为 “理” 在万物中,需通过穷究事物之理(向外探求)获得知识,强调 “即物穷理”(七分);陆王心学主张 “心即理”,认为 “理” 在心中,无需向外探求,通过 “发明本心”“致良知”(向内反省)获得认识,强调 “知行合一”(七分)。二者本质均为求 “理”,但路径一外一内(一分)。
- 海德格尔 “此在” 的基本特征:“此在” 指人的存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存在者”(五分)。基本特征包括:一是 “在世之在”,人始终处于与世界、他人的关联中;二是 “向死而生”,死亡是人的终极可能性,促使个体反思存在意义;三是 “烦” 与 “操心”,人因面对未来可能性而产生的生存状态;四是 “本真与非本真”,本真即直面自身存在,非本真即随波逐流(每点二分,共十分)。
(三)论述题
- “天人合一” 观念的发展与当代价值:
发展脉络:先秦时期,孔子提出 “畏天命”,孟子主张 “尽心知性知天”,奠定 “天人合一” 基础(六分);汉代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将天人关系神学化(六分);宋明理学中,张载提出 “民胞物与”,朱熹主张 “天人一理”,王阳明强调 “人心即天心”,使 “天人合一” 成为哲学核心命题(八分)。
当代价值:对生态保护而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过度开发;对个人修养而言,强调身心协调,提升道德境界;对社会治理而言,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每点四分,共十二分)。(总分三十分)
- 西方哲学 “主体性” 思想演变与影响:
演变过程:笛卡尔提出 “我思故我在”,确立人的理性主体性,开启近代哲学(八分);洛克、休谟从经验论角度,强调人的认识源于经验,深化主体性的认识论维度(七分);康德提出 “人为自然立法”,将主体性提升到构建知识的核心地位(七分);黑格尔通过 “绝对精神” 的自我发展,实现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八分)。
现代影响:一方面推动科学理性发展,奠定现代社会的理性基础;另一方面,过度强调主体性导致人与自然、他人的对立,为存在主义、后现代哲学反思主体性提供契机(每点四分,共十二分)。(总分三十分)
四、辅导课程推荐
若考生在备考 622 中西哲学史时,面临真题解读困难、知识点梳理不清等问题,可选择新祥旭考研辅导课程。其针对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提供全科一对一辅导与专业课一对一辅导:全科辅导覆盖公共课(政治、英语)与专业课,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专业课辅导由目标院校学长学姐授课,深入讲解考点、真题规律(五分)。
报名课程即可免费赠送历年真题及解析,帮助考生精准把握考试方向,高效备考(三分)。
如有该专业考研问题可以咨询 13671344286(微信同号),新祥旭考研咨询师将热情专业的解答您的考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