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提示:本试题仅供参考,如需真题原题请联系研究生院。
一、考试科目题型与分值
本试卷满分一百五十分,考试时长一百八十分钟,涵盖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阅读四大板块,题型及分值分布如下:
- 名词解释(共五道题,每题六分,总计三十分)
- 简答题(共三道题,每题二十分,总计六十分)
- 文献阅读与翻译题(共一道题,每题六十分,总计六十分)
二、2025 年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六分,共三十分)
- 六书
- 反切
- 联绵词
- 异体字
- 疏不破注
(二)简答题(每题二十分,共六十分)
- 简述 “象形” 与 “指事” 两种造字法的区别,并各举三例说明。
- 试述上古声母系统中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的核心观点及例证。
- 简述训诂学中 “因声求义” 的方法内涵及适用条件。
(三)文献阅读与翻译题(每题六十分,共六十分)
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完成两题:
- 将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三十分);
-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每个三分,共三十分)。
段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画线部分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加点字词为 “时”“说”“朋”“愠”“故”“新”“罔”“殆”)
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构形的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是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核心框架(六分)。
- 反切:古代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 “冬,都宗切”,“都” 的声母与 “宗” 的韵母、声调结合即为 “冬” 的读音(六分)。
- 联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不能拆分为单个语素理解,如 “参差”“窈窕”“徘徊”,多为双声、叠韵或非双声叠韵结构(六分)。
- 异体字:音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如 “群” 与 “羣”、“礼” 与 “禮”,主要因造字方法、笔画繁简差异形成,现代规范汉字多保留一种写法(六分)。
- 疏不破注:训诂学注释原则,指为前人注作疏时,不轻易否定原注观点,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先阐明原注含义,再补充己见,体现对传统注释的尊重(六分)。
(二)简答题
-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
象形是描摹事物外形的造字法,所造之字为具体事物的形象,如 “日”(像太阳圆形)、“月”(像月牙形状)、“山”(像山峰耸立)(十分);指事是用符号标注事物特征或方位的造字法,所造之字多表抽象概念或方位,如 “上”(一短横在长横之上)、“下”(一短横在长横之下)、“本”(在 “木” 下部加一横表根部)(十分)。
- 上古声母重要观点:
“古无轻唇音” 指上古没有 “非、敷、奉、微” 四母,这类音上古读为 “帮、滂、并、明”,如 “负” 上古读 “背”,“妃” 上古读 “配”(十分);“古无舌上音” 指上古没有 “知、彻、澄” 三母,这类音上古读为 “端、透、定”,如 “中” 上古读 “冬”,“直” 上古读 “特”(十分)。
- 因声求义的内涵与条件:
内涵是通过分析汉字的读音线索探求词义,利用音义相关的规律,破解假借字、同源词的含义,如 “说” 通 “悦”,通过读音关联可知 “说” 在此处为 “喜悦” 义(十二分);适用条件:需确认汉字为假借字或同源词,且有音韵学证据(如古音通假规律)支撑,避免主观臆断(八分)。
(三)文献阅读与翻译题
- 现代汉语翻译:
“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十五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有危险。”(十五分)
- 加点字词含义:
“时”:按时,定时(三分);“说”:通 “悦”,喜悦(三分);“朋”:志同道合的人(三分);“愠”:恼怒,怨恨(三分);“故”:旧的知识(三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三分);“罔”:迷惑,无所得(三分);“殆”:疑惑,危险(三分);(剩余六分根据解释准确性酌情给分)
四、辅导课程推荐
备考 631 古代汉语基础时,若面临文字音韵训诂知识难梳理、文献翻译易出错等问题,可选择新祥旭考研辅导课程。全科一对一辅导覆盖公共课与专业课,量身定制复习计划;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由目标院校学长学姐授课,聚焦考点拆解、文献解读技巧与答题方法。
报名即免费赠送历年真题及解析,助力精准把握命题规律。
如有该专业考研问题可以咨询 13671344286(微信同号),新祥旭考研咨询师将热情专业的解答您的考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