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破坏与延误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其直接表现是摧毁了中国脆弱的工业基础,而当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使得这个初级向中级的过渡的“发展链条”中断了,造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至少延误了 20年。
从 1927-1937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内,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进行了币制改革和税制改革,并实现了关税权自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自现代化启动以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现代化建设呈现了快速的发展的势头。在这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 7.6%,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原有的现代化积累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摧毁。于此同时,国民政府为应对抗战,不得不牺牲全面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各项建设都以服从军事抗战需要为主,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 1937 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必将大大加快,在40 年代初期,早就进入‘起飞’阶段。
2、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的破坏与延误
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还想要真正形成集权统治是比较困难的,也不具备实现一党专政、独裁的能力。国民党除了与中共水火不容外,国民党至少在形式上朝着有利于民主化的方向努力。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却改变了这个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为应对抗战的需要,国民党在原有的以党治国和五院制政府的训政体制上,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党政军一体化战时体制。这一战时政治体制具有集权的性质。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了民主政治,但是国民党的政治体制却是日益走向集权。对中国而言,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一个政党一旦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别的党派再要分享其政治资源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正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这个事实,才强化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历史地位,导致中国推行民主的成本增长。
3、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文化的扭曲与破坏
日本侵华战争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国民政府借抗战推行党化教育,不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在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摧毁,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4、抗日战争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产生的建设性影响
(1)经济层面:抗日战争造成的工厂内迁对西南、西北部等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客观的空间传动作用,同时,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在后方进行的战时经济建设也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政治层面: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各阶层积极参加抗战,实现了广泛的政治参与,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为大规模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历史契机。
(3)社会文化层面:抗日战争实现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关系得到了改善,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融合的社会环境。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现代重构,为中国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4)外交层面:抗战的胜利使日本侵华势力彻底从中国败退,中国摆脱了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亡国危机。同时,中国在抗战期间与美英等国签订了平等新约,废除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加入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此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诸多便利。
5、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变迁影响
(1)抗日战争对国民党现代化范式的冲击与考验:国民政府虽然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其现代化范式缺乏适应现代化变迁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结构,抗战的爆发导致国民政府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日益呈现衰退迹象。
(2)抗日战争催生了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范式在抗日战争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的希望和方向,因此,抗日战争孕育了政权转移的条件,为以后中共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石。
考研咨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学考研联盟
创意写作考研联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联盟
历史系考研联盟
微信:136 111 5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