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复试之文学文化部分经验谈
考研真的算告一段落了。想想刚考完连“完”这个字也不敢说。朋友:“复试完了吗?”我:“没完,只是结束了!”哈哈哈迷信的我。那天在考场外面等了很多可爱的学弟学妹,也答应了给她们说说这次复试,索性就写一个经验帖,也算给这段时间划上个圆满的句号。
首先说说复试流程什么的吧。今年复试不像往年按成绩排序,很随机,谁也不知道自己会是第几个,我感觉更公平了。大家也不要担心复试有任何歧视的问题,我自己就是一个非985/211出来的考生,别听别人说什么北大、清华这种高校会有黑幕的消息,至少汉硕就很公平。这次复试分为五个部分,自我介绍-文学文化部分-语法点说课-英语听说能力-综合素质。接下来我一部分一部分地讲。
一、自我介绍
我的自我介绍首稿有一千多字,后面几经删减,减少到两分半左右,到最后,忍痛删减到三百多字,效果就是复试的时候几乎没卡,也完整地说完了。我的看法就是,大家把要点说出来就好,哪里优秀夸哪里,但是尽量不要把你们获得过的奖项无论大小都说给老师听,老师多半会打断。所以奖项挑大奖,没什么大奖就表现自己的研究能力比如论文什么的,论文写得不满意就说自己的学习能力、语言优势、工作经历等等,然后尽量控制在一分半左右的字数之内。因为我属于那种被别人打断之后就会有点慌的类型,而且这还是一开始,所以我就想尽量自己控制住这一两分钟,毕竟这是二十分钟的面试里唯一一个你能自由把控的环节了。
二、文学文化
先是朗读了一段关于王勃《滕王阁序》的文本,这个环节普通话不太差都没问题的,朗诵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快了容易念错字,也不用念得像播音主持那样夸张,平常时读书的感觉就好,遇到生僻字就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然后老师提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说我知道的王勃,一个是问我知不知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我当时问题一过脑,就直接说了王勃的字、初唐四杰以及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个典故我说得乱七八糟的,我知道冯唐在苏轼的《江城子》出现过,我考前还仔细看了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但是我当时就记得苏轼写过,但内容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其实当时根据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也能说出那么一点点,但我就一直在回想苏轼的那首词,就没说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后面也就这样过了这部分了,看得出老师不是太满意我的回答。所以大家在阅读背诵诗歌的时候,多了解一下作者生平以及诗歌里的典故吧,就当个故事看也挺好。实在碰到自己不懂的,看看能不能从字里行间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最好不要老师一问你就说不懂,诚实地和老师说你知道的不多,并尝试回答。
考研高分咨询电话:136 111 59964 新祥旭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