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一书的特点在于内容不多,但比较晦涩难懂,理解起来很不容易,甚至出现反复背反复忘的恶性循环。感觉全书都是重点,又无力全部掌握下来。我很能理解这种感受,实际上这也是考研所必经的过程。本人喜欢钻研内幕,尤其对方法论和方法论的方法论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写下这一经验贴与各位共享,如果能对你们有所帮助将不胜荣幸。
二、教材及方法
全书共五篇,分为十五章。杨光斌这本书极其严谨、全面、整合性强。既有“政治的性质”这样的基础理论介绍,也有“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这样的政治学常见的研究问题,还包括“政治发展”这样的前沿理论。基于此备考应该以真题为指导,以教材为基础,以论文为关键和以得分为中心。
(一)以真题为指导
真题必须贯穿考研全过程,第一:真题指导你的复习方向,通过研究真题可以明确考试重点和出题思路,进而分析命题趋势。第二真题可以检验阶段性复习效果;第三通过真题进行考前模拟。真题的考点和得分主要来自教材内容、论文内容和开放性试题。
(二)以教材为基础
第一步对《政治学导论》做框架笔记,构建全书的思维导图,以便在答题过程中最快的明确它所在知识体系的位置,这在论述题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第二步做内容笔记,明确句子内部的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之间存在递进、解释和并列的关系。第三步,将教材内容转化成题目形式,教材目录转化成答题形式。第四步逻辑化背诵,我们可以对某一概念或理论的背景、含义、特征、内容、代表人物、评价、对中国学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进行整合。背诵方法建议动词法结合句间关系来做。
(三)以论文为关键
大多数人知道这本书中需要结合杨光斌论文来进行准备,但如何结合论文?哪些论文需要使用?这才是关键。因为考研是规定时间内的选拔性考试,可见论文每篇都看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我认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西方自由主义的窘境,政策制定与实施,协商民主,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最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生态治理这七个方面是核心。这里额外强调的是自由主义包括西方政党竞争政治,西方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西方的言论和新闻自由,西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四个方面的含义。
(四)以得分为中心
我的分析只为得分,似乎形而下,但也合乎情理。得分最重要是呈现给老师他们最想看到的答案,因此要严格按照教材的思路和论述来答题,适当的锦上添花也有必要。这里以论述题为例。其一般分为三种题型:
1:运用……理论,分析政治问题或现象。如用官员行为理论解释我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懒政怠政现象;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分析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等。近年来真题多次出现。以前者为例可以运用教材上官员行为理论直接来答:部门政治导致效率低下、官僚自主性下的权责不明、信息不对症下权力滥用、官僚制导致公务员队伍固化
2:关系类题型。例如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自由与民主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政治变迁的关系。关系类题型需要答区别和联系,联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以前者为例可以这样答相互区别就各自的定义,联系可以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影响着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分析,意识形态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意识形态的极端政治化对国家利益造成危害等
3:评述某一政治行为和现象。例如论述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意义,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等。以后者为例,这种题应该从题干开始答起,先写中国方案是什么,然后再答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人民民主vs西方民粹主义,新型政党制度vs西方党争民主相互倾轧,中国支持全球化vs西方反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意味着中的意味着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
三、结语
尽管考研经历了一段挣扎、迷茫、痛苦、怀疑的时期,但此刻坐在人大藏书馆,窗外一片春意阑珊,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满足的。人生贵在经历,祝福各位。
最后用凯鲁亚克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注定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下头,请向我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