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学科传承久远、积淀丰厚。丁山、栾调甫、顾颉刚、钱穆、吕思勉、尚钺、张维华、华岗、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陈同燮、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孙思白等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此任教,在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领域的先秦秦汉史、魏晋隋唐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并为山大赢得了“文史见长”的盛誉。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学科有了更大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学位制后,山东大学历史学科是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有历史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硕士点11个(包括2个管理学硕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古代史),省级重点学科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专业2个。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形成一批新的特色专业和研究方向,如道教与中国科技史、文化产业管理等。学院目前有在职博士生导师39人(含兼职博导10人,合作博导8人)。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是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111”人才建设引智基地,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清史工程、中国文明探源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关系国家及地区重大文化与学术建设工程的课题。与美、日、韩、英、加、德、法等国家及台港澳地区的20所著名高校的相关专业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设有韩连琪、王仲荦、张维华及中国文化产业4项学术基金,奖励支持优秀研究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于2012年由原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而成,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研究院是一个以传统国学为特色、以儒学研究为重点并致力于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性人文科研机构。目前设有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经学小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民俗研究所。
研究院跨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4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2个独立博士点,与其他院部共建8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特设国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尼山学堂”,已经招收8届。
研究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讲师3人,管理人员7人,编辑人员4人,图书资料人员2人。在站博士后40余人。另有美国籍教师1人,日本籍教师1人,韩国籍教师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2%以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490余人,有1名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
研究院秉承山东大学古典学术研究的深厚积淀,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等特色学科为支柱,成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支撑和“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学研究机构。儒学高等研究院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学术活动的主办方,正向着建设成为世界儒学重镇、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著名科学家吴良镛先生担任学术顾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任名誉院长。
文化遗产研究院现有专兼职人员20余名,其中教授8名,具有考古学的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以及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专业硕士招生资格,下设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编辑部、文化遗产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等分支机构。
2019年9月文化遗产研究院搬迁至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研究院将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特色,将研究院建成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高端科研中心、高水平咨询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坐落于美丽的人类宜居城市威海,是山东大学重点建设单位之一,2017年起,东北亚研究入选“山东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体系中的新兴交叉学科。东北亚学院设有朝鲜韩国系、日本系、国际政治与经济系三个教学系,同时还设有东北亚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朝鲜半岛研究院(教育部备案)、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日韩思想库研究基地(外交部思想库联盟)以及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平台。
东北亚学院拥有国际政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还拥有世界史专业、世界经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是一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留学生等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与研究机构。
东北亚学院拥有一支科研水平高、专业领域全、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外籍教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2.22%。学院还拥有一支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蒙古等国著名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团队,共25人。拥有2名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1名特聘教授、1名兼职特聘教授、1名山大杰青等高层次人才。目前,东北亚学院已经拥有16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个重大项目,5个一般项目,6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个青年项目,1个委托子课题)。另外,拥有5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个山东省社科项目、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部委级项目、3个国家高端智库委托项目、1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2个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培育项目。近五年发表各类科研论文、专著成果达200余项。
东北亚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交流合作,与许多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通过公派合作项目和其他合作方式派出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国外进修、攻读学位。
近日,山东大学发布了2020年历史学招生目录,不过这份招生目录是“预公布”,说明不是最终的目录,只不过提前发布让大家知道都有哪些专业新增、哪些专业撤销而已。山东大学在2019年第一年宣布退出统考,实行自主命题,但不分科考试。
第一,山东大学2020年招收历史学的单位有很多,有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东北亚学院。其中,招收中国史、世界史专业的单位有历史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东北亚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只招收中国史,东北亚学院(威海)只招收世界史。
第二,山东大学2020年招收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生,专业齐全、学科设置极为完善,体现出老牌历史学名校的底蕴,实力相当雄厚。
第三,山东大学2020年招收中国史、世界史研究生人数未定,参考往年招生人数应该在60人左右。在985大学中,招生人数属于中等。
第四,山东大学2020年招收历史学研究生考试大纲也已经发布。
山东大学2019年才开始自主命题,是因为统考使得山东大学年年招收调剂,为了摆脱这一局面而做出的选择。但是,实际情况是,在2019年实行自主命题之后,依然还是招收了调剂生,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文博以及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中国史。儒学高等研究院招收中国史研究生,去年招收了5名左右调剂生,是山东大学常年招收调剂生的单位,考试难度并不是很大,推荐考生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