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上交16考研—决定我们未来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开篇寄语
楼主2016报考上交医学院,伪学霸真学弱一枚,初试成绩390+,西综250+,政治英语都70+,本科毕业于普通一本医学院,非985非211,因为地理因素学校不是十分有名(在外省是二本),每年我们学校都有大批学长学姐考进北协和北医上交等一流名校,这也促使我选择了上交中山等作为我的未来目标。因为高考失意,大一进来一蹶不振,什么奖项荣誉学习成绩都和我不沾边,大二幡然醒悟,立志要努力改变自己,并把考取研究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一,从大二开始拿到三等奖学金,大三拿到二等奖学金,大四拿到一等奖学金,每年能进步个大几十名。但是在背后隐藏的痛苦却只有自己懂得,因为记忆力极差,差到别人一遍就背下的书本自己要背6,7遍,所以数次想学鲁迅弃医从文,所幸能撑到现在。考研期间经常浏览前人的经验帖,感觉对我帮助极大,这次有幸被上交成功录取,所以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为后人铺路,也算是给园子的回馈。
复习计划
西医综合
西综这次发挥的不错,250+,是我最想细讲的,所谓西综,就是考研初试总分中拉分的战斗机,相对于英语,政治,西综分数提高较为容易,也是与别人拉开差距的重要科目,同时也非常具有技巧。西综复习大致分为三轮
(一) 第一轮7月-9月,生理-内科-生化-病理-外科(诊断不看)。
用书:第8版教材,老贺西综讲义,老贺同步练习,老贺和睿哥的考研视频。
西综复习不宜过早,拉长战线容易令人崩溃,也不宜太迟,容易自乱阵脚,从7月份开始着手复习从历年前人的经验来说是最佳的选择。诊断不看(大我两届的学长和我说诊断不要看,我不信,我学长学姐和我说不要看,我也不信,我偏要看,我考完后我要跟你们说,真的不要看!!!看了反而适得其反,因为要考诊断的话是从内外科的诊断内容抽取的,诊断的数据和内外科不一样,以内外科为准)。第一轮的复习重在全面和理解记忆,配合同步练习和考研视频地毯式阅读书本,订好每日读书的目标,我当时是生理两周,生化一周,病理一周,内科,外科各三周,剩下两周机动,反正就是一定要订好目标,否则很容易作死完不成复习内容,这段时间也是要同时兼顾实习的时间,所以别以为自己复习的早就时间很多。至于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读书,是很有科学道理的,生理和内科是一家,读懂了生理,读内科就会轻松很多,病理和外科是一家,外科学的解剖和病理基础都以病理为准。至于生化,我觉得就是纯记忆,第一轮用来熟悉用的,极其容易忘,放在中间用来调剂生活,非重点。视频有时间可以看,不要都看,根本看不完,要选择性的看
(二)第二轮10月-11月 生理-内科-生化-病理-外科
用书:第8版教材,北医黄皮书(按章节分布的历年考研真题)老贺历年真题(按照年份分布的历年考研真题)考研视频,老贺西综讲义
第二遍开始讲究查漏补缺,看书本具有针对性,顺序与第一轮相同,建议弱化贺银成西综讲义(考研有反贺倾向,而且老贺只是将书本的精华归纳总结,不利于个人理解,最近几年考研都是摘取书本上的原段落进行考察,熟悉书本比熟悉讲义划算的多),同步练习可以复习,应注意做好错题的错题本
(三) 第三轮12月到考前 内科-外科-生理-病理-生化
用书:第8版教材,老贺历年真题,错题归纳,北医模拟卷,老贺模拟卷
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最后冲刺阶段了,短短一个月时间,要读完砖头样的5本书并且牢记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何况这时候很多人才进行到第二轮。这时候的建议是务实内外科基础,争取小三科提分。内外科分数比例占分大,实习病种经历多,易于理解,何况难的话大家一起难,拉不开分数。小三科就是生理病理生化,其中最容易忘的是生化,我考前一个晚上还在看,这三科内容属于一不看就会忘的类型,需要临时记忆较多,这个阶段****也有极大的作用,它能够帮你归纳哪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并帮你归纳成表格,我把这些内容折起来,考前两天还过了一遍。错题归纳本也极为重要,能让你在极短时间内查漏补缺,我不会说我考前看的错题归纳好几题都正好出现在今年的试卷中。老贺的历年真题我在考前以一天3篇的速度复习了三遍,极其有用,也是决定我这次胜败的关键。至于北医模拟和老贺模拟,有时间就做吧,没时间就别做,前人的经验是很多人都没做也考了高分。
作息时间
规律的作息对于考研来说极为重要,在最后的几个月里,保持规律的生活是能否坚持到终点的关键,前两轮复习的时候周末可以出去玩一玩,最后1,2个月基本没有假期,每天早上8点到教室,中午12点离开,吃个午饭回宿舍睡个觉,下午1点半前到教室,读到下午5点半,吃个饭7点前回到教室,晚上一般12点到1点走,基本上是每天最后一个给教室关灯。最后的阶段,早上复习政治,下午复习英语,晚上复习西综,一直到考前都没怎么变,计划打乱是肯定有的,但都尽量给予弥补。还要记住读书的时候别带手机,放宿舍,在教室没认真读书玩手机的我见到了太多了,结局也证明了手机的害处。
心态调整·
考研时候哪有天天都是好心情的啊,越到最后时刻越容易崩溃,甚至一点点不顺的小事都觉得是在暗示自己今年考研不顺。而且书本复习必定会有遗忘的时候,到最后时刻总会觉得这里不记得,那里也不会,然后就很想扔了书本,逃离医院,弃医从文。这时候最好和父母通一通电话,和好朋友聊聊天,上丁香园看看贴(特别看见那些考上名校的先辈们考研时的各种窘境,比如压力大到绕着操场一边跑一边哭啊,都快考试了被科教科抓回去实习批评教育啊,考研前生了重病仍坚持不懈之类的)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就都不是困难了,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
复习技巧归纳
这里也是集中讨论西综,
(1)重课本轻视频:考研视频看完后总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什么都懂的的错觉,然后做题都是错的,其实视频是老师帮你理解的,并不是你自己理解的,也就是东西始终是别人的,要想把东西变为自己的,就要反复看书本。我这里强烈推荐一种滚雪球看书法,其实就是巧妙地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比如说把内科学分成几个系统,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血液系统等,然后呼吸系统分为1,2,3三个部分,第一天看呼吸系统第1部分,第二天复习一遍,第四天再复习一遍,也就是按照1,2,4,7,15这样的顺序,这样的好处是不仅记得牢,而且能够和后面的书本内容联系在一起(因为会出现其他系统和要复习的内容在一天内同时复习的情况),然后你就有突然顿悟的快感
(2) 真题才是王道:真题有多重要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一个同学最后几个月书本没看,模拟题没做,每天反复的做西综真题,最后西综250+,你说真题重不重要。模拟题毕竟只是模拟,老贺的太难,用来打击你的自满情绪,北医的稍简单,用来重拾你的希望,但都不能替代真题。
最后寄语
1 名校并不代表着你的未来注定飞黄腾达,只是它给了你更好的平台更好的空间更多的机会去成长。如果不努力,在名校和在一般学校差别不大。但是名校有名校的优势,其中上交对同学真的很好,只要·报名上交过线的基本争取让你有书读,给同学的待遇很丰厚,至少可以保证读研的同学能够少依靠父母(医学生都啃老,这都是被逼无奈),而且这里的师兄师姐对待晚辈很耐心很温柔,相对于中山的飞扬跋扈(加了中山的考研群,里面的学长那叫一个拽,动不动就骂人),我想这也是我最后放弃中山报考上交的原因。
2 考研拼的是实力加运气,但敢于报名就成功了一半。很多人因为惧怕自己实力不够不敢报名校·,其实也是让自己错过了自己的机会。是在没什么信心可以报个辅导班激励自己嘛,新祥旭性价比就还不错。上交今年划线320,55,55,180,划得不高,甚至比我本校的专硕线高不了几分,让很多报考我们本校的同学后悔没有报考外校。而且今年和我一起考上交的我知道的我们学校的全部被录取,好几个同学分数也才刚过线十几,二十分,有320+的被仁济心内录取的,330+被普外的大牛教授录取的,充分证明了“考的好不如报的好”这句名言。而且我学长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考多好的学校自己就会考多高的分数,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
3 上交是少有的不看重本科出身的名校,而且复试极其公平(大家都懂985,211这个梗,每年复试以及调剂坑了不知多少人)另外,它的复试内容并未涉及到临床实践操作,更多的是涉及理论知识的内容,如果本科阶段或者实习期间为了考研逃掉实习的同学害怕自己的技能操作不过关的话,考上交比较保险(北协和北医这方面要求很高)
4 本校考上研的学长学姐是你无价的资源,我曾经咨询过我们学校考上北医,中山,上交的学长学姐,每个人的经验方法都不一样,但都对我的帮助极大,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而且他们对于帮助学弟学妹都很热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总是可以看的更远嘛。
5 考研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无论结果怎么样,它都让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也非常感谢我家人和我女友的支持,虽然我女友对于报考名校没什么欲望,也很不认同名校的优势,选择了留在本校,却始终没有阻拦我报考外校,也在初试复试的历程中给我不断地鼓励和帮助,我很感谢她。
总之,考研与高考一样,都是令人刻苦铭心的历程,考研给了我们这些高考失利或者其他有更远大理想目标的人再一次机会做出选择,过程注定是痛苦的,很多人只看到鲜花和掌声,却不知背后有多少伤口和泪水。没有谁是容易的,但是我们的努力总会为我们未来的结果增加更多的砝码。明年西综又一次经历改革,据说要加入妇儿的内容,学硕改为自主命题,名校的推免比例进一步加大,对于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但是我始终相信,努力不会背叛自己,学弟学妹们只要有心,就一定会成功。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下面留言,只要我力所能及的,会尽量给予解答。